增田宗昭《知的资本论:茑屋书店的经营之道》

更新日期: 2020-05-06 阅读次数: 3461 字数: 935 分类: 读书笔记

读这本书是被标题吸引,我想,在这个时代还坚持开实体书店的一定有其独到之处吧,虽然我从未听说过茑屋书店这个名字。但是看了增田宗昭的这本《知的资本论:茑屋书店的经营之道》书中的插画,我特别想去体验一下书的海洋的感官刺激。在烟台,无论是开发区图书馆,还是永旺三楼的书店,都无法给我这种震撼。

深夜经营

例如,策划公司CCC的代表“作品”,很多人都会想到茑屋。它的特征之一是营业到深夜。这种便利店一般的景象,现在的人习以为常,已经不会再大惊小怪,但在茑屋家喻户晓之前,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崭新的尝试。不过,我引进这种模式并不是因为觉得“营业到深夜会比较引人注意”,也不是觉得“延长营业时间可以带来更多收入”,更不是出于“通过开到深夜来表现我们有多努力”这样的考量。它只是出于我的切身感受,觉得如果深夜依然可以购买或租借录像带、音乐或者书籍,会很方便,很开心。换句话说,是因为我相信这样做对顾客而言的价值会增大。

中国的北方城市,有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晚上营业的活动场所非常少。即便是北京,相对广东珠海都有差距。而烟台就更加离谱了,晚上基本除了永旺,大悦城这样的 Mall 基本没有可以去的地方。我觉得很大原因是没有从顾客的角度去考虑。

售卖书中所表现的生活方式的书店

书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读书?这是我最近在想的问题。原因是,看多了美剧,电影,我发现远不如我去看一些人写的自传有趣,有代入感。我想很大原因是,这些非虚构的生活方式打动了我。所以,今年我就没有续费各种影视会员,反而买了微信读书的会员,并准备继续买京东读书的会员。

但是,不是这样的。对顾客而言,有价值的不是作为物体的书,而是包含在书中的提案。没错,应该卖的是书的内容。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总想着把书当作商品卖掉,所以才导致了书店的危机吧。

书的内容做推荐,实际很耗费精力。这也是门槛所在。

创新总是由局外人发起的。所以换句话说,拥有褒义上的局外人的意识,对置身商界的人来说是绝对需要的。我们需要始终站在河流之外的普通顾客的立场上,不断审视自己的工作。

从局外人审视自己的工作。这也是为什么我发现在创建软件需求时,用用户故事来记录时,比用生硬的功能描述,更能激发我的工作热情。因为从用户故事中,我能立即发现我所做事情的价值。

所以,我提出“知的资本论”。问题是公司里储备的知的资本或者说提案力是否足以实现这样的书店创新,即“创造不是售卖书,而是售卖书中所表现的生活方式的书店”。

书中的生活方式。

“茑屋书店 枚方店”开业约30年,我认为这一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得到了实现。例如就电影而言,日本的电影院入场人数现在一年大约1.5亿人。与此相对,全国的茑屋借出的DVD一年达7.2亿张(2013年)。音乐一年借出的光盘换算成乐曲数目约为20亿首。如此多的人通过茑屋接触了电影和音乐。

感官刺激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珍视在面对数量庞大的书籍时那种单纯的感动。事实也正如我们所想,几乎每个初到武雄市图书馆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声。书籍的数量可以直接投诸来馆者的感官。

无法忽视人对感官刺激的依赖。

每个员工都与顾客面对面的小公司

这要是一个敢打敢冲的小单位风险企业(当然CCC曾经也是这样),每一个员工都要与顾客面对面,公司积累的知的资本不会脱离与顾客接触的现场。但是一旦公司变大,为了运营公司,组织就会纵向分层,也就是变成垂直型,产生职务和级别的划分。这就导致知的资本与现场分离。

副产品来自产品

现在我想,副产品这种东西,只会青睐那些有所创造的人。这是当然的。没有产品,就不会有副产品。副产品也可以说是幸运,得到超出预期结果的幸运。这样的幸运,只会眷顾那些有所创造的人。0乘以任何数字都只能得到0。只有创造出1,才可以利用乘法运算不断增值。

没有主业,就很难产生 side project。

杂记

这是一本很短篇幅的小书,用不了两个小时就能看完,我是在中午吃饭时,及等车的时候读完的。

tags: 茑屋书店

关于作者 🌱

我是来自山东烟台的一名开发者,有敢兴趣的话题,或者软件开发需求,欢迎加微信 zhongwei 聊聊,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